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大國崛起 觀後心得報告

「大國崛起」影片觀賞後心得     
中興EMBA 99企管
姓名:姜守白   
學號: 5099027030

「大國崛起」的影片,就是昭告世界21世紀來臨,中國要崛起。雖然將九大國的崛起的歷史、背景、經過拍成影片廣為宣導、教化、研究,但成效如何,各有解讀,我們後續有待觀察。
從歷史來看;歐洲國家當時為了生存,從陸地航向海洋,終於發現新大陸。為了財富、掠奪並擴張殖民地,而創制許多制度與法律,還有一大堆先進科技的事物。世界變小了,天涯若比鄰,維持和平成為共同的目標。
地球是平的!但在西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引發的海權時代開始,揭開了國家間相互殺戮、競爭、殖民,並透過政治、經濟、文化、工業、科技等各領域的發展創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九國運用不同策略、在不同時期內完成的強國歷程。「大國崛起」的影片中:許多位來自中外的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等知名的學者及政要的訪談內容,可以發現大國崛起與人口、疆域大小都不是富強相對的條件,思想文化的滲透力、國家的凝聚力、技術創新、科技的發達、合理的制度與人民的素質,以及國民教育養成,才是國家強大的關鍵。
 小國寡民的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西班牙的世紀之航,成為海事強權。荷蘭依靠商業貿易和商業體制,成就荷蘭的世紀。英國具有強有力的君主制度〈君主立憲〉成為英國崛起關鍵。法國以經濟、文化、軍事力量使法國登上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德國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日本在外來強權壓力下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明治維新正式開始。蘇聯遊歷各國和學習,強硬的手段推行社會變革方式促使俄羅斯文明的進程。美國擴大政府管理經濟的力量,通過一系列新政等方面措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依當時的時代背景、天時、地利、人合,各有所不同的策略及戰略,各領風騷上百年,但二十一世紀正在改變中。
任何一個再強大的國家崛起,其背後就少不了一群人,當然、不管是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在這成王敗寇慘酷的競爭下,自有幾家歡樂幾家愁。我還是要提到這些人物,畢竟有他們才有歷史的精彩與進步。由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Prince Henry)、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哥倫布航海家麥哲倫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科學家牛頓證明了有引力定律三大運動定律瓦特富爾頓發明了實用的蒸汽機 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指出經濟活動裡的個體有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拿破崙『鐵血宰相』俾斯麥德皇威廉二世希特勒明治天皇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托爾斯泰等一批俄羅斯知識分子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列寧史達林林肯總統等…許多人物的各有各的策略使得各國輪流富強,也許因為人而風水輪流轉,所以不論國家多強人才是重點,中興以人才為本不是嗎?
唐太宗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回首500年來,一路觀看相交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所感受到的是,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創新獨特的思想,讓國家走向富強之路。我認為大國崛起的主題只有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改革開放是這些大國崛起的不二法則,將其結構→解構→再重構。而歷史也證明,大國如果只為一己之私最後也會離開世界舞台的機會。500年的近代史解釋了一個國家的盛衰,也可以用來解釋一個企業的盛衰,我相信一個企業如果存活超過100年以上,那它不可能不改變,而企業也是一個國家的縮影。企業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就像國家教育人民一樣,高度影響了格局,如果不能期望站在大國的高度,那國家永遠沒有新的格局。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資訊時代的來臨,雖然我們無法再複製大國的經驗,因為機會不復存在,但我們可以避免大國所犯的錯誤。在全球化、區域化的經濟區塊的活動模式,並沒有人可以預測下一個大國的崛起,國家已被經濟區塊所取代了。
綜觀「大國崛起」系列影集,優勝劣敗,各個國家強盛的日子都不會超過400 年,美國除外,原因是專制、階級、不平等、種族歧視、文化差異…造成江河日下。美國不衰的原因是成熟的民主、多元化的文化、不斷的創新、科技的領先,族群融合…立於不敗之地,但如今中國崛起是造成美國具大的壓力,回想中國一向被稱為東亞病夫、一盤散沙,現在還是嗎?據了解中國〈台灣也是〉優秀的人才幾乎都被美國網羅,21世紀說是中國人的世紀,我想除了中國開放,計劃式經濟外。應該從科技、創新、族群融合、多元化的文化,由社會主義漸進式走向資本主義,但不能完全資本主義,這跟中華文化思想有關,台灣不是很民主,結果呢?
身為台灣長大的我們要突顯兩岸思考差異、強調台灣在地觀點,以呈現台、中兩地的差異化,對比兩岸三地觀點的思考空間可以天馬行空。從重大歷史事件切入,剖析美國文化、政治、經濟、環境等社會層面,以反映美國從殖民地成為世界首強的因素與過程,適合提供給政治、企業、學者等專業人士參考。尤其台、中簽署ECFAMOU等的後續發展,更是與中國相依相行,加上日本的地震、海嘯、核災這個中間變數是不可知的,美國自認為是世界警察也為了日本事件頭痛,中國要崛起當然是水到渠成。當資本主義要與社會主義旗鼓相當時,這個世界會變的更愛好和平。該影集所引發的迴響,適合推薦給有志前往大陸地區投資者、工作職場人士珍藏觀看體察,亦是理解大陸社會各界對未來發展期望與看法的資訊與工具。因為中國未來將是主導世界不可或缺的領導者,它要全力崛起其策略、戰略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吧!又如何與金磚五國〈包含中國自己〉互動?合縱連橫之間又需要多少智慧與謀略?但是誰能掌握石油、水資源、農產品(澳幣一路漲跟農產品有關)、高科技…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公司的力量 期末 心得報告

「公司的力量」影片欣賞心得   
中興EMBA  99企管 
姓名:姜守白   
學號:5099027030
「公司的力量」我看完後,突然發現達爾文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優勝劣敗、適者生存、成王敗寇千古不變的定律,在公司生存的力量中當然以「大膽」、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斷的創新、差異化,敢「變」就要「贏」的意志,「賭」的味道很重外也需要幾分運氣,例如郭台銘的成功也不是如此嗎!他之前不會預知未來,現在常常告知未來〈在公司營運的成就〉,所以他的口袋越來越深,預測未來越來越準,團隊越來越辛苦,因為計劃永遠趕不上老板的一句話。29年前,我在遠東紡織內貿部當小主管負責百貨公司專櫃,管理的品牌是B.V.D.內衣、美好挺襯托、歐風西服及東妮寢飾。在工作上每逢星期六我就會倍感壓力,因為星期日早上10:00的會議內容是:星期日~星期六各專櫃的業績並要求同行各專櫃的業績做評比分析。要命的是百貨公司營業到晚上11:00後才打洋、去那裡要同行的業績〈包含各品項、營業額、各專櫃、北區大概有15家專櫃〉那時候沒有e-mail、沒有手機、傳真機也很少更是同行相忌;誰理你?經理不問過程只要結果,我還是使命必達。遠東集團在許有庠董事長時代建立穩固的基礎,再由許旭東董事長發揚光大成為國際企業、他的王國。我說的是一個能成為國際級的公司從小地方可看出端倪。後來我離開了,經理李復原到裕民廣告當總經理,兩年後碰到我問說開公司了吧(我想與當時的經歷有關)!那時我正在做通路,代理B.V.D.YGPC等內衣品牌,後來又代理日用百貨及食品雜貨類。
「公司的力量」是一部探討公司制度的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由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主體觀察市場經濟的演進,探尋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成長的中國公司的發展道路。觀賞的過程中,不僅是了解和認識公司的起源、演進、發展的過程,更是一次深刻理解和思考,其在我們每個人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重要性的過程。對於公司的本質力量和社會使命以及在創造空前的物質繁榮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的資源與能量的消耗,如何設計出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機制,從而使人類對於利益的追求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不管上市櫃公司或中小企業,它無處不在,無時無刻的在創造公司的奇蹟、國家的奇蹟以及世界的奇蹟。企業強壯則國家強壯,公司的力量是國家力量的延續、重要的標杆。但當公司試圖超越自身的限制,跨越國界的限制,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時,慾望的貪婪和自私自利的本性便開始顯露。它不斷地成為自我,又不斷地成為其他,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所謂的力量之來源與張力。正如在本片最後一集中所說:公司不該是權力的工具,而應該是普通人展示智慧、匯聚能量的舞台;公司不該是金錢的奴隸,而應是帶動社會創新和進步的動能;公司不該是冰冷的機器,而應是以人為本的倡導者和受益者。好的公司帶來自由、公平的競爭,創造豐富而廉價的產品。好的政府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用法治劃定利益的邊界。而不論公司還是政府,任何一個組織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獲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無法獲得誠心的尊重,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在日本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27歲創辦京瓷公司,52歲創辦第二電信電話公司,這兩家公司均位列世界500強企業。)在談到經營之道時,他說:「人們常說人心易變,而我卻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更強有力的東西了。」人心比什麼都重要。公司的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民間的力量,是眾多個體集合而成的力量。
公司則不再局限於一種制度、一種文化,一種組織,而是一個實現無數個自我,全面而自由發展的載體和平台。奇蹟,由誰來創造?奇蹟,靠什麼實現? 答案就在每一個人為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懈努力的個體那裡,如同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由生理、安全、社會、尊重,直到最後的自我實現需求。公司如同一個自己個人的王國,我就是「王」;ex:沃爾瑪一家公司即勝過世界上160個國家。公司與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就產生了政商關係及官商勾結,好的政商關係讓國家富強,不好的官商勾結讓民生凋敝甚至於國破家亡,公司的力量是如此雄厚。尤其科技、資訊發達、民主自由的今天,政府不得不與公司之間共融共存,當然公司也要知進退,古有名訓:民不與官爭。在「大國崛起」中我們看到了在上位者與公司的領導人之間的利益均霑,當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放眼全球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公司無論是從組織形式、發展格局,還是戰略佈局都在不斷地精益求精,由於科技之賜,必可決戰於千里之外。
現今中國大陸人口是美國的數倍,今日地球界就已不堪負荷,當中國GDP趕上美國時,地球不知還有多少資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指出:當今世界之病在貪婪,解方則來自人心覺醒,來自東方文化。可見東方的孔孟思想、老子的道德經、太極八卦、孫子兵法還是可以讓世界翻轉的。根據經濟學家估計:中國大陸的GDP將於2025年超越美國(去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司"無疑貢獻了不可替代的"力量"。從"大國崛起"由歷史上看各大國崛起與衰落的原因,中國從而宣示即將成為大國的雄心,片中不是古板的政令宣導,而是讓全國國民了解成為大國的條件,其實也隱含了國家對國民的"承諾"。公司化是大陸這幾年經濟改革的重點之一,公司化的前提是確認資產私有化,這在前幾年大陸也已配合修法完成,在確認資產私有化與進行公司化的情形下,大陸這些年爆發出極大的經濟能量,國營企業改型後成就了幾家國際級的大型企業,私營企業也不遑多讓。一家公司要經濟規模化、全球化是真不容易,很重要的一點是組織得是「活的」就是要有繁殖能力,要有對外界變化應變的能力,當然更重要的是「人才」。大前研一說:「專家」是處理已經發生過的事的人,「專業」是有能力處理未來之事的人。成功要點運氣,但是成功不能靠運氣,在中興EMBA學習的我們能變的更「專業」而不是「專家」。